跳至正文

从新疆的两河源到青海三江源的感悟

我叫阿依扎·塔斯肯,哈萨克族,今年24岁,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青河县查干郭勒乡江布塔斯村,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专家杨曙辉老师,结识了新疆山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的李芳、周环和王燕老师。

看到她们几个姐姐不辞辛苦来到我们村里,冬天爬冰卧雪,夏季烈日酷暑,虽然语言不通,虽然生活习惯不同,虽然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她们为了保护我的家乡三道海子周边的生态环境,到三道海子景区、到牧区、到牧民家里实地调研,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努力寻找替代生计项目等工作,我为之感动,就积极加入其中,开始了当生态保护青年志愿者的日子。我为“新疆山水”而工作,给她们当翻译,当向导,做记录,做宣传。

半年多了,我跟着她们乘车、骑马,更多的是徒步,走访了江布塔斯村村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寻找哈萨克民族的生态文化和行为,探索保护区周边居民替代生计项目,每天工作牧民家里,住在牧民家里,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参加村民婚礼、割礼、起名等活动,不停的与驻村工作队、村委员、村民一起座谈、聊天,逐渐掌握了村里基本情况,组建了社区共管委员会、设立社区共管基金,举办了哈萨克刺绣工艺培训班,调研土地成份、环境状态,了解黑小麦种植过程,挖掘了黑肥皂加工工艺,鼓励村民开办了4户家庭旅馆,还宣传哈了汗家庭博物馆、穆合亚提的河狸之家等等,工作感觉特别忙,但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心里很高兴。mmexport1533170550219

七月的一天,我接到李芳老师的电话,邀请我参加全球环境研究所与青海省林业厅、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办的三江源社区协议保护和生态服务型经济培训,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出去实地学习、参观、考察三江源社区生态保护的经验,系统学习有关社区共管工作做法,能给自己充充电,加加油,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可是出门真不容易呀,第一天早早的坐摩托车从江布塔斯村到查干郭勒乡,再做线路车从乡上到青河县,从青河县里坐班车赶到乌鲁木齐市。第二天乘飞机从乌鲁木齐出发到青海西宁,再飞到玉树,再换乘汽车,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晚上终于到达了美丽的玉树藏族自治州馕钱县毛庄乡。

第三天一早就开始了培训。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认识了从各个省市来的专家和社区代表们,和许多人成了朋友,更重要的就是亲耳聆听了专家们的讲课,学习了各个社区代表们的社区保护计划,实地查看了社区共管的事例和效果,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我作为新疆唯一一个社区代表在会上介绍我们社区保护计划,工作情况,得到了大家好评,取得第四名成绩,争取社区奖励基金。

通过专家讲课,我真正了解了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他们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建议解决问题,力求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多方面的共赢,早在2006年,在大熊猫发现地四川宝兴,GEI就开展了协议保护项目等等工作,我深深地被GEI开展的工作感动着,更加增强了自己献身于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mmexport1533170530573

这次培训,我第一次体验了高原反应,亲眼看到美丽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的生态保护成效,亲身体会到了藏族同胞们的生活,藏族姑娘们的民族服饰我也很喜欢,当地人的热情和好客我都记在了心底。通过参观毛庄乡“半边天”妇女合作社,我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藏族妇女们的手作刺绣非常精美,独一无二。通过阿姨们手工做的包包、手机包、拖鞋等产品,就可以看出她们认真细致工作态度,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mmexport1533701206512

这次培训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将是我人生一个重要的加油站,我认识到外出学习的重要性,我想如果村里刺绣合作社的阿姨们,家庭旅馆的阿姨们也有这样的培训就好了,这样她们可以学到好多东西,也可以和外面的世界沟通交流。可以把我们当地的刺绣、奶制品、生态旅游等等推向社会,把它们变成我们村民增加收入商品,在保护两河源保护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我们生活质量,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