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她读到零废弃、垃圾源头减量的文章,和同事们分享:“……我以前压根没想过要节约用水,现在就开始注意了,洗澡、洗菜都比平时少用了好多水,所以说意识提升太重要了。其实村民和咱们一样,要先洗洗脑子。咱们在村里开会的时候,也要先让大家明白继承环保传统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样大家才能明白为什么要传承生态文化,怎么传承。”
每次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她在了解、消化并且转化成行动的这种身心变化。我喜欢这样的加老师,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她首先用理念、原则对照自己,而不是拿来要求别人,我想这就是行动者的本质。我们拿自己作为标准,自身先做出改变,才能明白改变的缘由,体验改变的过程,理解改变的困难,才能有希望在其他人身上有效地采取行动,从而促发更多改变。
村里出差时,我们住在乡政府宿舍里,加老师又挑起话头:“杨老师,你真不容易呀,做一个机构,还要带团队。”
“唉,带人最辛苦,大家要达成共识有的时候好难。”
“为什么那么难呢?”
“好像每个人做事的出发点不一样,考虑的重点不一样,对活动想要什么样的结果似乎也不是特别清楚。”
“那你考虑的重点是什么?想要看到的结果是什么?”
“我觉得大家应该对照组织使命来考虑每个活动的设计实施,使命说的“重拾在地传统智慧,看到生态文化价值,再建人地和谐关系”三句话说的很清楚呀。”
“你觉得大家真的理解了这三句话吗?”
“嗯,……好像是没有完全理解,而且也没完全接受呢,理解的目标不同,有时就容易跑偏。”
“我有时候也弄不清楚目标,那我们还是要花时间再把使命、目标消化消化。”
就这样,加老师帮我找到带团队根子上的问题。之后,除了和同事们一起消化组织使命,我也有意识地在每个项目活动计划的时候,去对照组织使命分析活动与目标的关系,加上大家的成长,感觉现在团队达成共识的事比之前多了很多。
米书记在开会。我们回到宿舍,加老师站在窗户前,一直紧盯着大门,看米书记从办公室出来没有,耳朵也一直竖着。过了一阵,走廊里传来说话声,加老师转头对我喊了一声:“杨老师,米书记的声音!”我发挥身高腿长优势,撒丫子跑出去,把米书记逮了个正着,和同事们一起专门又给米书记好好讲了一遍。天已经黑了,米书记没有其他工作打扰,听得很认真,大家还交流了不少问题。
接着,我们就重新计划了村里的会,邀请米书记参加并主持,米书记的表态和引导特别到位。村里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加老师给米书记加开的这个小灶,真是功不可没,完美体现了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信息收集、分析、做出新的行动选择这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这几天咱们组织的黑肥皂小组线上交流活动,我和妇女们聊了很多,对她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一直在想咱们在村里遇到的问题,之前咱们一直觉得出现的问题都是村里的问题,常常说村民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可是,我们真的了解村民吗?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方法还是掌握的不够好?”
加老师抛出的问题,让大家陷入沉默。我想,这个沉默里,有不情愿,有触动,有反思,也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