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去江布塔斯村开展乡土知识调查,曙辉姐就提醒我们,和牧民聊天时,尽量少说“极端气候”“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等等哈萨克语里没有的,或者不好直译的新词,而要尽量聊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比较具体的事。调查证明,与这些新词相对应的,是牧区生产生活中一个个行而有效且节约资源的土办法,由来已久,并沿用至今。
“土”不是落后,是牧民长期为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为融入艰苦的自然环境,四季游牧形成的草原—牲畜—人协同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如今倡导的“零废弃”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可持续的消费方式,都是为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异曲同工。

牛羊粪燃料
冬天,在冬牧场定居点,每天打扫牛圈时,牧民仍会把牛羊粪捡起来放在容易晾晒的地方,晾干后可以做燃料,夏天牧民烧奶茶、做饭就不用再买煤炭或者使用电磁炉了。

夏天,牧民也会把细煤渣和新鲜的牛粪混合在一起,打成土块再晒干,就可以当燃料,他们说,这比单纯用牛粪燃烧得时间长、火力强。村民萨力克古丽说:“我们这里很多家夏天都这样,能省不少钱。”
或者用泥土和新鲜牛粪混合打成块状,晒干后坚硬如砖块一样,可以用来垒羊圈围墙,结实耐用。
另外,牧民有把牛羊粪燃烧后的灰保存起来习惯。春天种菜平地时, 把灰撒在地里和泥土混合,是蔬菜生长很好的有机肥料。
更有意思的是,种土豆的时候,把土豆切成小块,再撒上牛粪燃烧后的灰,搅拌均匀再种下去,不仅可以预防土豆生虫子,还可以防止土豆块的水分蒸发,这样土豆更容易发芽。
菜窖
村里一半的家庭都用菜窖储存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菜窖2—3米深,也有在窖内的四面的墙上挖洞,窖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是天然的食品保鲜库。从生计角度来说,减少了因食物腐败造成的浪费,也减少冰箱的使用,节省了家庭开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也是牧民多年来结合当地冬季寒冷漫长的气温特点,就地取材、方便好用的经验智慧。
牛奶一变三
村民们总是在夏季牛羊产奶高峰期制作贮存奶制品。而当地人制作奶制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物尽其用,层层加工,充分利用原材料。具体制作过程是把鲜牛奶过滤以后倒入锅中煮开,放置一段时间牛奶发酵以后就变成了酸奶,酸奶再与牛奶混合放到一个叫萨巴的专门器具里,不断地上下搅动,让里面的脂肪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脂肪就是酥油,而分离后剩下的牛奶用火熬煮至变干,就成了酸奶疙瘩。
羊皮
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工作日常是骑马在林区巡护,冬季寒冷漫长,腿部保暖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而用牧区传统软化技艺后的羊皮制作的羊皮裤,保暖效果非常好。过去,绵羊皮和山羊皮一般用来做皮裤、皮袄、皮帽、皮手套;马皮一般用来制作皮靴;骆驼皮软化后裁成条状,主要用来编织成各种套马用的缰绳和固定毡房的骨架之间的“螺丝钉”,非常结实。生态护林员恩特马克说:“村里会皮革软化技艺的人不多,希望这门技艺能保留下来。”
两条擦手毛巾
在牧区,水是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冬牧场多是干旱地带,水资源更是缺乏,所以日常生活中注重节约用水。牧民冬季主要的食物是肉,吃肉前洗手是用壶边淋边洗,会准备一条毛巾用来擦干手上的水,吃完肉后再准备一条专用毛巾,用来擦去手上的油。
羊肚储物袋
宰羊后把羊肚洗干净,涂上酸奶,再把表面刮干净,用手揉搓变软后就成了一个天然储物袋,密封性好,用来装酥油再完美不过了。酥油吃完后,用黑茶水把羊肚洗干净,叠好放起来下次再用,一般能用2—3年。村民古丽加娜依说:“用塑料袋装各种食物吃了对身体不好,如果随意丢掉还污染草场,对牛羊也有害。”
羊毛
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小羊羔第一次剪羊毛时,牧民会把羊毛收集起来制作毛毡和花毡。当地人说,一张结实花毡可以用一辈子。9月,割下成熟的芨芨草杆,晒干剥净皮,用羊毛线编织图案成为草帘,既保暖又有装饰效果。
毡房
毡房是牧民极简生活的代表,拆卸和安装很容易,被称为移动的家。毡房的材料完全是就地取材,由格扇、房杆、顶圈、毛毡、门组合而成,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由房杆和顶圈组成毡房顶呈穹形,下面呈圆柱形,四周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木质格扇构成围墙,上下组合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格扇外围上一层精美的羊毛芨芨草卷帘,最外面再包上毛毡。曾经和牧民一起搭过毡房,加上我和同事两个生手,一个毡房两个多小时就“盖”起来了。

黑肥皂
黑肥皂是流传至今哈萨克人自制的清洁用品,牧民日常用来洗头、洗澡,祛红疹、去头屑、止痒等。村里的妇女会在每年8月初,待阿拉博塔(灰灰条)成熟,采集来晒干烧成灰,过滤取汁,再熬煮至水分完全蒸发后结晶,制成植物碱,与羊油熬煮皂化成黑色的肥皂,当地人叫喀拉萨本。相比各种化工原料添加的肥皂,使用黑肥皂洗衣服后的水,也不会污染三道海子湿地。
这是参与了社区调查,自己重新认识乡土知识对于保护湿地环境价值后的思考,有关零废弃3R原则与牧区生活对应的描述可能不那么准确,还请看到这篇文章的专业人士如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留言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