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们这有一种玩具叫‘ASEH’,你还玩吗?”
保尔江:“那是我小时候玩的,现在不玩了。”
我:“小时候?你今年多大?”保尔江:13岁。
我:“你还会玩吗?”保尔江:“会。”
我:“你愿意和那些外地孩子玩吗?”
保尔江:“嗯。”
今年夏天,从武汉、北京来的家长和孩子到江布塔斯村体验当地的生态文化,我们和负责接待的村委会及村民环保合作发展小组的牧民家庭女主人吾培扎商量:以游戏为主要的体验活动,让村里的孩子与内地孩子成为朋友,玩当地传统游戏,来体现牧区生态文化特色。吾培扎叫来了儿子保尔江,于是就有了我与保尔江的这段对话。
对话中提到的“ ASEH”,是牧区传统游戏常用的羊髀石,是取自羊后腿膝关节的一块骨头,一只羊只有两个髀石,所以积攒髀石不容易。尽管保尔江现在的暑假时光已被别的游戏占领,但他会把羊髀石像宝贝一样收藏着,并特意从家里的柜子翻出来一小袋羊髀石给我看,有60多个。
听村里的老人说,羊身上不同部位,寓意和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孩子们获得这些髀石的记忆不仅伴随着羊肉的香味,牧区有这样的一句祝福语:“ 祝你髀石丢在地上是凹形”,其含义是说,“祝你好运。”。(图中右上角的“凹形”)
在牧区孩子眼中,羊髀石也代表竞技。保尔江说,和伙伴们玩时经常是两人一组,在地上画一道横线,各自拿出一个髀石,把髀石摆在线的两端,在规定的距离外击打地上的髀石,当地上的髀石被击中,并达到规定距离以外,这只髀石归击打者所有,击打后髀石在地上所呈现的四面不同,讲究也不同,“凹形”就是王者。这一次,把羊髀石作为本土的、简朴的、环保的传统游戏的代表,村里的孩子与内地的孩子自由结对,像“小老师”一样示范,把髀石在地上撒开,抓一个向上扔,眼睛看着向上的髀石,手下再抓取一个地面的髀石,然后接住正下落的髀石,依次抓完剩下的髀石,完成四关才算数。撒、抛、抓看似简单,考验的是大脑和身体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于初学的内地孩子来说,还真的不容易,好胜心强的孩子非要完成四关才肯罢休。游戏时间不知不觉被拉长,他们在开放的、自由的、不被外界干扰的环境下,学习、模仿、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和熟悉。临别时,保尔江把羊髀石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很多孩子在写留言卡时,都提到了羊髀石。我想,让内地的孩子们印象如此深刻,除了因为“来到这里体验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游戏”外,更多是互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
除了孩子,因江布塔斯村更多人的参与,让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个日常,赶牛、喂羊、打草、捣酥油、烤馕……成为生态文化特色体验,就像保尔江的羊髀石,以及羊髀石背后的故事,被带到了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地方,被更多的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