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收老物件啦!

     十二月的阿勒泰,零下28度,江布塔斯村的村民们却忙得热火朝天,大家都在响应村委会的号召,纷纷拿出自家的老物件,这一切都源于村里正在打造的公共空间。
      时间回到2023年,在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对接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HEMBA22级1班的同学代表金治军律师从上海来到江布塔斯村,实地考察了解需求,启动了同学们的志愿服务行动。今年六月,中欧商学院的同学们又专程从上海来到村里,和查干郭勒乡党委潘彬彬书记一起,现场查看了江布塔斯村的公共空间。在乡政府的提议和中欧商学院同学们的期许下,开启了“生态乡村振兴计划”,乡政府提供行政支持,中欧商学院提供硬件部分的资金支持,共同打造村里的公共空间。

空荡荡的公共空间,摆点啥好呢?既然是咱们村的公共空间,当然要展示咱们村的传统文化,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老物件。村委员玛尔瓦在环保合作发展小组微信群里发布了征集老物件的通知,为正在打造的公共空间提供展品。

通知发出的第二天,努尔海夏就第一个到了村委会,她带来一个锅盖、一个木臼、一个刺绣布袋,都是游牧时常用的物品,锅盖配锅用来煮肉,木臼用来捣麦子去麸皮,布袋是转场时放碗和盘子的。她说:“这些东西就给你们,丢了也没事,公共空间是为了传承文化,给别人展示我们传统的东西。”

 

米尔别克家里刚刚接待完广州来的客人,正在热乎劲儿上,他专门挑了一个1930年制作的奶桶,距今有94年了。他说:“这是给客人看的,让他们对比以前和现在的东西,以前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不一样,现在都不用了,让他们看一下我们的发展。”他还希望“房子(公共空间)装修成哈萨克毡房的样子,因为房子里放的东西都是以前的东西”。
努尔古丽拿出一个羊毛储物袋,是装酸奶疙瘩用的,她说:“这是我亲手做的,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了,我想让别人明白我们发明了这些东西,让别人看到我们过去的伟大。”
库丽汗奶奶一口气拿出了七件物品,连结婚时买的镜子都拿给我们,奶奶幽默地说:“我想支持你们的工作,也想给大家看一下。外面来的客人,多也行,少也行,想看就可以看。”
齐合子送的东西里,有一幅1960年买的毛主席像,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毛泽东有的话我们的国家好,毛泽东我们不要忘,你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生活好嘛,毛泽东,中国人一辈子不要忘。”我问他怎么舍得把这幅像拿出来,他说:“爸爸给我,两个有,巴郎子跟前一个给,这个你们拿走,一点问题没有。”
孜比拉的女儿在青河县上初三,这段时间她一直在县城陪读,上周末她有事回村里,就赶紧叫我去她家取老物件,是自己做的九格储物袋,过去挂在毡房里放东西。她说:“这个是手工缝的布袋子,希望能有人喜欢,想要的话,我可以做,做创新的手工艺品,等客人来可以展示。客人看完以后会觉得这个村子正在往好方向发展,还想来第二次。”
孜比拉的弟弟努尔别克也拿出一个老式收音机,一张专门用来招待客人吃肉的精美餐布,他说:“我也想让别人看一看我们的传统文化。”
库勒加依那提这几天正在照顾生病的婆婆,她一看见群里的消息就向村委会报了名,送的是游牧时代的生产工具,还有一张手机里保存的1983年全家福照片。她说:“现在的年轻人也看一下我们过去的东西,那么辛苦过来的。希望外面的人来看,看我们的传统,看完以后留下好印象,支持我们的传统。”
在库勒加依那提家,刚巧碰到库恩在她家喝茶,库恩一听我们说公共空间征集老物件,就带我们去她家,拿出自己的嫁妆和婆婆的储物盒,特意洗干净了才给我。她说:“储物盒是我婆婆的东西,以前有人买,我不卖。给你们,放到公共空间嘛,离我家近得很。”
阿勒腾古丽奶奶是库勒加依那提的邻居,她专门把我叫到家里去,说有一个老式木床,现在被别人借走了,等取回来,她就联系村委会,送到公共空间去。
家住沃特拜片区的阿合买提向村委会报名,我们到他家时,他儿媳妇从屋里拿出一个干净的黑色尼龙包递给他,他从包里取出一个四四方方的钱包,打开钱包,拉开最里层的拉链,取出里面的东西,原来是一张1983年民兵军事训练合格证。保存得这么隐秘,我本想让他再考虑一下,可是他说:“想让很多人看这个证,这是过去的民兵证,现在没有了。”
吐尔哈孜送的是一张他爷爷奶奶结婚的婚床,距今有100年,是爷爷的哥哥亲手做的。现在木床只剩下一个床架,床板找不到了。他说:“这是我爷爷的床,以前村里有人想要,我不给。这次给你们,让多一点的人看。”
加依娜古丽贡献的一套马鞍具,是1995年她娘家花了2600元从巴里坤的手艺人那里买的,给她当嫁妆,皮具上面镶银,非常精美。她说:“想让其他人知道游牧民族的嫁妆还有鞍具”,还特意嘱咐我,要先洗一洗,让我过两天再取。
胡阿尼西会做刺绣,她拿出一个羊毛储物袋,告诉我:“这是我的嫁妆,公共空间也像刚成家的小家庭一样,我们给东西,把家弄出来。想让外地人看到过去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想让他们知道我们特别能吃苦。”
恰日依帕从家里挑了七件物品给我们,既有70年代的录音机,也有从俄罗斯带回来的做工考究的铜奶茶壶。她说:“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给了公共房子,别人看到后会觉得我们很厉害。”
文化也给公共空间送了很多东西,其中不少是亡夫为她做的,问她怎么舍得拿出来,她说:“这些东西对我有意义,留到今天不容易。但现在已经不用,不如放到公共空间给外面来的人看,希望让他们觉得我们很厉害。”
米拉西把母亲给她的烤塔巴馕的平底铁锅拿出来,她说:“听到通知说收老物件,就想把这个放到公共空间,大家可以了解过去的人怎么生活。”
哈尼夏是一位巧手奶奶,做的毛皮帽子非常漂亮。她找出32年前儿子上学用的旧书包,是她亲手做的,上面绣了镰刀和斧头,她说:“这是一年级巴郎(男孩)用的,现在不用了,拿去给大家看一下。”
马德是江布塔斯村的村委员,他送的是一个泥坯模子,过去用来打土块垒土房子,“这个是我爸爸的东西,现在不用了,可以拿走”。
经过大家的努力,这次共征集了19户家庭的60余件老物件,涵盖了游牧时代的生产生活,见证着牧区的发展、变化与传承。我们后续会把老物件的简介整理好,和他们主人的照片一起放到公共空间,成为更多人可以触碰的历史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