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宝藏护林员

前段时间,得知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三道海子管护所完成生态修复区域内测量地标和面积预算,所长沙力克已经向保护区申请建野生动物饲料棚项目,目前正在等待批复。为解决雪灾发生时野生动物食物缺乏的问题,三道海子管护所和江布塔斯管护站集体讨论设计的野生动物饲料棚的方案,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真的很令人兴奋。

申请项目的想法是我们与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和青河林管分局共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乡土知识调研”工作坊时了解到的,工作坊期间因与基层管护所站有了比以往更深入的互动交流,我们发现,护林员群体真的是一个宝藏。

说护林员是宝藏一点不夸张。参加工作坊的护林员共有17位,都是当地人。当“你们常说的白灾(雪灾)和黑灾(旱灾)有什么提前预测的办法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护林员凭借着日常的积累信手拈来,那些当地人通过观察动物异常表现预测天气变冷的经验知识,很有画面感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 小枭(一种鸟),在阳面叫,天气暖和;在阴面叫,天气冷。
  • 大雁飞来夏天到,寒鸦飞来地上冻。
  • 乌鸦叫,要下雪。
  • 夏牧场如果狼突袭羊圈的次数多,预示冬天会有灾害。
  • 骆驼打喷嚏,天气要变冷。
  • 牛羊不进圈,要发生大灾。
  • 马吃草的时候,到暖和的地方吃,天气变冷。
  • 羊摆头,互相碰羊角,说明要下雨,天气变冷。
  • 旱獭9月不进窝,冬天雪大。
  • 蚂蚁窝堆得高,冬天雪厚。
  • ……

护林员从小习得祖辈长期放牧对草原的可持续管理,观察积累的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丰富的乡土知识,零星分散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通过护林员参与分享和整理,除了动物异常表现,还有观察植物生长和日月星辰现象,这些预测天气变化的乡土知识得以汇总。与现代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对比仍然是有意义的经验知识,后期还需确认各类自然现象对应的时间尺度,以及如何在牧区更好地应用和传播,护林员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

如果说预测天气变化的乡土知识,能够帮助牧民提前预警减少损失,在牧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行动中很有代表性,那么“野生动物饲料棚”则是沙力克所长等基层管护所站护林员结合自身乡土知识背景与林业系统生态修复实践经验结合的一个具体体现。

据沙力克所长回忆,2009年冬至2010年春,三道海子管护所的护林员很多人都经历了那场寒潮大雪,由于雪太厚,很多食草野生动物无处觅食被饿死,气温回暖过快又发生了雪崩,有很多野生动物被积雪压死。当时沙力克所长和护林员参与了2010年冬季雪灾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过去,救助野生动物要安排马队,护林员骑着一匹,再拉着一匹马驮上两捆草料,送草上山,到野外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一些饲料救急。大雪过后的山路不好走,而且非常耗费人力。野生动物饲料棚主要针对食草的野生动物,例如马鹿、北山羊、野猪等,可以设置在两个山沟中间的山口处,当发生雪灾后,把吃草的窗口打开,因为野生动物不愿意靠近人类,所以要先在饲料棚周围或在沿路撒些草料,以吸引野生动物靠近。这些工作和以前比起来,两个护林员上山就可以完成。

洪水冲击沟植被恢复也是三道海子管护所和江布塔斯管护站一直想做的事。沙力克所长说:“气候变暖,春天升温过快,还可能引发融雪性洪水,经洪水冲击会造成土壤流失形成冲击沟。为了防止长时间冲击带来更多土壤流失和植被破坏,可以结合地势,就地取材施工建造缓冲堤,稳固土壤后再进行植被恢复。在牧民自家草场,如果形成了洪水冲击沟,这个办法可以教给村民,牧民也容易理解,而且施工难度不高,施工材料取自当地,成本低,恢复效果好,如果种上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黑加仑,牧民还能有一份额外收入。”

护林员从来没有和家乡分开过,他们在这里长大,家乡带给他们类似“毡房的穹顶上若有燕子窝,就等小燕子长大飞走后再迁居。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如同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对万物施以博爱,是人道主义的象征。”这些人地和谐的观念,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结合乡土知识,让林业部门生态修复与村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动联系到了一起,拓展了为应对气候变化,基层管护所与社区共同开展生态修复的思路与实践空间。

就如一位年轻的护林员所说:“通过所长和同事们分享,对如何和社区一起应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多认识。还学习了洪水冲刷后土壤植被恢复的办法,让社区共同参与,印象很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保护生态。”期待将来基层管护所站在提升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后续行动计划里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