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村民与高校学子的交流和碰撞 —-牧区可持续生计产品开发走进新疆艺术学院

 

3月28日下午,为拓展以传统技艺为依托实施生计产品开发的思路,查干郭勒乡江布塔斯村两委代表和村民环保合作发展小组成员共6人与新疆艺术学设计学院40多位师生开展了一场传统手工生计产品开发的交流会。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艾克拜尔·阿布力孜、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夏侠教授及40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交流。

  • 村民在课堂上宣传家乡生态文化

座谈会上由我们向老师和学生全面介绍查干郭勒乡开展传承保护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体验等可持续生计的实践,以及目前面临手工艺产品开发的困境。环保合作发展小组代表向老师和学生介绍自己的皮制品、毡绣及背后传统生态文化,并现场演示传统的羊毛编织技艺。展示的一个皮质的类似风铃的保佑平安的工艺品挂件,正中用哈萨克族刺绣工艺绣着一枚精致的党徽,通过翻译,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得知这是牧民对于中国共产党满满的祝福,希望保佑中国共产党繁荣昌盛。可以说这是一场村民传统文化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集体展示。

在老师和学生的陪同下,环保合作发展小组代表还参观了设计学院的学生设计创意作品展厅,夏侠老师结合学校设计学院课程安排,动员老师产教结合,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将实践作业与查干郭勒乡手工文创产品开发需求结合,为乡村发展助力。设计学院服装系的陈恋老师表示,将会把此次交流活动主题内容与服装设计本科班的《面料改造》课程相融合,促使学生一方面了解、传承传统手工艺,另一方面探索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纺织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 7名研究生、本科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为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联合大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环保公益实践机会,学院提前在校内招募“青河县查干郭勒乡传统手工艺人乌鲁木齐参访学习”志愿者,共7位同学报名并参与了志愿服务。

 

在参访开始前一天,我们组织了一场志愿者行前说明会,以江布塔斯村保护生态文化实践为例,向大学生介绍机构工作、参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以及志愿者可深度参与的具体工作,培训帮助大学生了解乡村发展可持续生计现状及环保公益组织在社区开展工作的专业方法和阶段性成果。

在随后四天的参访学习过程中,志愿者协助参访团队完成了参访日程文字撰写、照片和视频、现场翻译及后期视频剪辑等工作。5位同学还分享了参与活动的个人感受。

 

  • 学生志愿者个人感受

 

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曹庆颖:村民做皮具之类的技艺是非常传统的,且越来越少的人会做。其实像查干郭勒乡主要的传承形式还是家庭或家族传承,但是很少涉及到广大的地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大众。正是这次宝贵的机会,查干郭勒乡的前辈们、传承人们能和很多非遗传承人交流,在此期间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做为新时代的青年、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设计学方向的研究生,也和传承人们进行了深度互动,也希望能实现“人人都是传承人”的愿景。我们未来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多宣传、多推广,设计更多与时俱进的文创产品,剪辑更多有关非遗传承的纪录片,让查干郭勒乡的传统文化向大众传播。

 

新疆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阿依沙:现代年轻人追求时尚和美,我认为这些时尚只是停留在表面。而真正的时尚和美感应该体现在生活的那一面。 虽然阿姨们生活的地方远离城市,但她们制作手工的东西有价值、有意义,远远比那些跟随潮流的时尚更加重要和珍贵。我的专业是设计,但是我还没有学得很精,我认为阿姨们的作品与市面上销售的加工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手工,这也是价值的体现。通过学习,阿姨们产生了很多很好的想法,知道手工产品选对材料、搭配好颜色非常重要,他们还告诉我要想从小物件开始,练习提高技能,这样就太好啦。

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高洁:虽然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主要还是想在专业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在这几天让我最深刻的是感受到浓厚人文气息,通过与阿姨们交流和看她们作品,以及她们在体验过程,能够感受到哈萨克族的人文风情和风格特征,在内地是无法近距离看到和接触到的,有非常大收获。接下来希望在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阿姨们,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文化,帮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

新疆艺术学院民间工艺专业谭原:很荣幸这次能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这次活动。在跟随村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近距离地了解了刺绣、拼布、绳编、桑皮纸四项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研学。在村民和手工艺老师的交流中自己也总结出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手工艺的材质、形质、元素内容与商品化时代连通性不强。但那些商品化很强的工艺品在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做工的精细程度以及产品样式的更新方面,对后续村民开发一些独属于自己文化和当地特色材料的特色文创产品带来了一些启示。

 

新疆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卡提曼:在当翻译的这几天,作为哈萨克族,阿姨们带来传统的手工艺品,有些我都没有见过,也不会做,跟着阿姨学习到了这些传统。祝福阿姨们手工艺事业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