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疆山水2023年度工作报告

 

当查干郭勒乡上空北斗七星的斗柄再次慢慢由北向东变化时,我们以两场总结会与社区成员一同向过去一年告别。2023年,我们把“重拾在地传统智慧、看到生态文化价值,再建人地和谐关系”的理想,分解、植入到小的行动中,根据基层政府、社区群众、合作伙伴的意愿和条件,以传统生态文化共识来激发社区自豪感,以传承低碳生活方式、发展可持续生计来培育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在地解决方案来增强村庄的气候韧性,看到一次一次微小的行动的力量,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变化。

  • 481人次参与生态文化宣传

1月28日,在江布塔斯村委会“迎新春群众村晚”活动现场,查干郭勒乡牧业寄宿学校六年级学生松哈尔领到了一本《我的家乡美在哪-牧区儿童生态文化影像集》。松哈尔说:“我的照片能在上面好荣幸呀,我们的传统很好,我要多了解和学习。”影像集由村里28位儿童、14位疆内外志愿者共同创作,收录了80多张孩子们记录家乡环境、村庄传统、日常生活的照片,向查干郭勒乡三个村共发放了300多本。虽都是生活中平常的画面,但放在画册上还是第一次,有的村民把影集摆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现场参加活动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都被吸引,一页一页认真翻看。

家乡的传统在一书影集里呈现出来,表现出社区对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共同认知,是我们和乡政府、村委会、学校共同推动的结果。一年来,在升国旗、体验接待培训、纳吾鲁孜节、三八等各种节庆和学校社团活动中,160位小学生、巴哈尔等四位返乡大学生、村民等共481人次参与搜集、整理、宣传乡土生态知识,通过微信群、邻里间分享菜窖、牛羊粪灰拌土豆杀菌等绿色低碳小知识。

这样的社区氛围和集体行动,也受到中国人民大学老师和同学的关注。2023年7月,25位人大学生志愿者在江布塔斯村举办了传统文化游园会,将羊毛彩编、投壶、书法、牛奶绘画等多民族文化体验融为一体,邀请村里传统手工艺人为大学生和儿童教授牧区独特的的手工制作技艺,就地取材、循环利用,大学生感叹牧民生活中充满生态智慧,孩子也为家乡如此有趣的传统感到自豪。

  • 寒潮暴雪的后续:引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持续关注

         2022年冬,阿勒泰地区暴雪寒潮,查干郭勒乡组织应急响应的同时,得到了专家老师、合作伙伴、朋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善款援助30409元。2023年,善款进入分配使用阶段,为了增进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协助江布塔斯村两委就善款使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集体筛选确定41户受助家庭,购买和发放饲料、文件资料存档、信息公示等环节,得到了乡政府的认可表扬。

为减少未来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该如何提升风险意识并形成社区集体的行动力?在恒星伙伴计划导师刘源、徐煊、康耘、岩羊、尕玛草等多位老师的启发下,我们将社区宣传与应对自然灾害土办法收集结合,举办了三场暴雪应急互助图片展,展示暴雪来临时大家合力应对的瞬间,以及来过江布塔斯村的爱心人士参与体验生态文化的画面。

以图片为媒介,将牧区生活中适应高寒、干旱气候、放牧转场中乡土知识与适应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启发了社区:面对自然灾害,外部捐款只能短期救急,调动社区内部资源、发挥传统智慧才是持续的。

气候变化对牧区带来的影响也引起专家和公众的关注,6月,北京食通社、万科公益基金会和深圳社工学院的老师在江布塔斯村开展牧区适应气候变化调研,食通社微信公众号发表《转场夏牧场的阿勒泰牧民,仍然活在暴雪的阴影中》文章,吸引了更多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机构和网友。10月,北京食通社发起了“游牧的智慧”线上直播:《风景之外的阿勒泰牧区和牧民》,2000多人在线观看,让我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 调研出30条乡土知识和素材 l

图片展中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生活场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也调动了村民参与乡土生态知识调研的积极性。3月,江布塔斯村牧民哈布勒泰,第一时间向村委会报名,希望我们到他家举办生态文化图片展,哈布勒泰热情地接待12位参与乡土知识调研的儿童,并向我们展示自己家的节能行动,如菜窖、太阳能灯、家庭菜园等。

除了图片展,乡土知识调研还采用工作坊形式,联合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青河林管分局开展“护林员社区共管培训-乡土知识调研”,收集梳理基层管护所站应对气候变化的乡土知识和生态修复经验做法。

利用入户、聊天和聚会的机会,引导村民回顾自然灾害发生的年份,以及老一辈应对灾害的方法,搜集传统经验知识,共20户家庭参与调研。

为扩大宣传和社区参与度,调研结果发到村民小组群里,引导小组成员参与讨论,邀请村民在群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乡土生态知识。16位村民积极分享图片和视频,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了解。

调研对象覆盖了妇女、老人、护林员、儿童,共有61位社区成员参与搜集、筛选、验证、补充和社区宣传,汇总了包括 “当地常见自然灾害和影响”、“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变化的办法”、“牧区生活中的节能减排”“洪水冲击沟植被恢复”、“泥浆地种植”、“野生动物饲料棚设计”等大小30条乡土知识或素材。

调研中,新疆大学林芳菲老师、中南民族大学陈祥军老师、恒星伙伴计划导师等专家在调研思路、方法和技巧、内容分析等方面及时指导,让我们理解极端天气对畜群健康、草场环境、牧民生计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复杂和持久。

  • 村集体的社区发展基金支持6个村民,开展生态文化传承活动

查干郭勒乡村民齐合子在申请社区发展基金演讲时说:“现在没有人跳《熊之舞》,为了让这个传统的舞蹈不被遗忘,我去亲戚朋友家跳,在婚礼、宴会上跳,不计报酬,还告诉大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大家都拍手叫好,我非常愿意做环境保护宣传员。想申请社区发展基金,做熊之舞的衣服。希望村子里有更多的人学习这个舞蹈,会讲,会跳。”

为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机会平等,我们采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会议、社区骨干培训、入户沟通及微信群公示等多种手段,并组织村委委员、村民党小组代表等多方代表组成评审组,共11位村民提交了申请,6位参加了路演,介绍申请理由、想要获得的支持及后续的社区传承计划。经过评审,6位申请者分别获得了800-6000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内容包括传统刺绣、黑肥皂制作、熊之舞等。

支持村民自主设计、实施生态文化传承活动,让村两委、村民小组成员对传承生态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共识。与此同时,社区发展基金收入和使用向村民小组进行公示,小组成员对资金使用范围也由小组内的事务扩大到村集体团结互助,全员同意用1000元社区发展基金资助患重病的小组成员。村两委管理社区发展基金的能力得到锻炼,我们也对如何利用社区发展基金推动建立可持续机制积累了经验。

 

 

  • 91人次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得到培养,22户家庭收入增加  

青河好地方App一篇名为《青河县查干郭勒乡:江布塔斯村推出白肥皂和绿肥皂》的文章,介绍村民自主开发添加中草药的手作肥皂、洗头膏等多种洗护用品,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哈美拉。

2016年至2023年,哈美拉一直是村民环保合作发展小组里的技术创新骨干,为改善传统黑肥皂做过68次试验,教村里的年轻人制作黑肥皂,还主动报名接待过五批共计超过100人的外地游客体验制作黑肥皂。如今,在家人支持下又向前走了一大步,创立了洗护品牌“慕孜古乐”,通过上直播平台和社群进行产品推广销售,截至2023年末销售超过200瓶(块)。哈美拉的创新让我们更加坚定,内生动力的激发是培养社区骨干的努力方向。

 

在提升家庭生态文化体验活动接待能力方面,游客来村里之前,我们组织村委委员、接待家庭一起准备,如何将游牧故事、传统文化体验与一日三餐、生活起居结合;游客离开后,我们又和村民一起复盘,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

在提升村集体活动组织能力方面,在温铁军工作室团队老师的支持下,我们组织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8位乡政府代表及村民骨干,参加由哈巴县组织部与温铁军工作室组织的“全域旅教研学人才培训”。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草场、野生动植物、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故事等生态文化资源可转化为重要且独特的素材融入生态文化体验中。大家还整理出草原防火传统、冬不拉传说、牧人沙漠里的生存智慧等生态文化故事,丰富了生态文化体验内容。

学习结束后,我们组织学员将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小组成员,也触发小组内的讨论,大家更明白常规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不同,强调了村民自己要了解传统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使用。

 

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既有一对一、小组会议等少量多次的沟通和培训,又有集体外出学习,还有骨干间的分享共学 ,全年共有91人次参与培训,22户家庭因参与生态文化体验和吃住行获得收入共计20990元,累积社区发展基金2099元。

 

 

  • 生态文化产品黑肥皂多了4个展示窗口

2023年,“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作为生态文化代表产品,疆内疆外齐飘香。在新疆,江布塔斯村委委员带着黑肥皂参加了“对口援疆19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又作为特色农产品在青河县农民丰收节上展示和销售,在丝路自然教育平台支持下亮相乌鲁木齐国际志愿者活动现场,500多名乌鲁木齐市民了解了黑肥皂背后的生态文化和牧区生活。

在北京“靓阿姨”团队李健老师的帮助下,黑肥皂参加了广州的城乡连接和对话平台“丰年庆”活动,不少人被妇女手作小组的故事吸引,支持绿色原生态手工产品,10块黑肥皂样品很快售完。

  • 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准备启动

4月,合一绿色基金会理事长吴昊亮老师帮我们对接了中欧商学院EMBA同学会。6月,HEMBA22级1班的同学代表金治军律师来查干郭勒乡实地考察后,希望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式支持我们,8月,中南民族大学庾华老师来调研,她认为如果有一个公共空间,会方便生态文化宣传展示和游客的了解,庾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启发,老金和同学会的同学们很支持把班里筹集的资金用于村里公共空间的建设。查干郭勒乡政府、江布塔斯村两委讨论决定,把村委会闲置的食堂利用起来,2024年我们会继续推进。

 

  • 社区与林草部门的社区共建结合更深入

3月,牧民还处在暴雪寒潮的后续影响中,我们和两河源自然保护管理、青河林管分局意识到,气候变化对牧民草场和保护区的湿地都带来了影响,是社区和林草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护林员社区共管能力培训主题就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乡土知识调研”展开,19位牧民护林员分享了乡土生态知识、参与生态修复的工作经验。

与林草部门社区共建合作的深入,还体现在发挥基层护林员特长,参与社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5月,我们联合哈巴河林管分局呼吉尔特管护所、铁列克管护所,与护林员一起走进铁热克提乡中心小学,我们带领42名学生,用野生动植物图片展览和自然游戏的方式,认识家乡的森林。护林员阿亚克孜说:“这里是我的母校,以老师的身份来校园,能把自己的工作讲给孩子们听,也是一次锻炼。”

为发挥呼吉尔特苗圃宣传教育的功能,管护所与学校共同开展青少年森林保护实践活动,由苗圃技术员介绍一颗种子到一棵大树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参与苗圃劳动,19位学生共装了100多个云杉苗培养袋,了解了护林员的工作,提升了保护森林意识,基层管护所站也加强了与社区的情感沟通。

11月,我们联合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塔克什肯镇国门学校、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30位学生参观河狸保护区标本馆,结合“河狸生态保护小课堂”,用相机拍摄家乡自然美景及河狸生存环境并分享照片故事、开展摄影展,共230名学生参观展览。学生不仅知道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还以生态保护宣传员的身份向老师、家长宣传保护河狸的行动,

 

  • 社会各界支持

7月,中国人民大学自游人协会公益助学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江布塔斯村,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对接了15个家庭困难的孩子,每个月资助300元,支持孩子们直到高中毕业。从2023年9月新学期开始,15个家庭已定期收到助学善款。

 

在新疆志愿公益救援联盟杨军老师和伙伴的支持下,为查干郭勒乡牧业寄宿学校20位家庭困难的学生捐赠了壹基金温暖包。长期开展濒危鸟类黄胸鹀栖息地调查保护的博大自然研学团队,给查干郭勒乡赠送了150张保护黄胸鹀海报挂历,助力社区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北京食通社的老师给江布塔斯村捐赠了价值近2000元的跳绳、足球等体育用品。

 

  • 团队能力培养

2023年,团队参加了由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可持续社区领域行动研究研习营”,将理论和实践细缝对接,通过反思,批判和回看,梳理自身经验,在杨静等老师的指导下,行动研究成了团队成长的重要工具。新疆大学项目团队和督导组老师也一直陪伴着我们,每月进行线上交流,组织团结经济相关的读书会和线上讲座,并前往河南周山村参加了新疆大学项目年会,与同行伙伴交流学习。在广州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参加了开放式策略规划线上学习。

 

工作方法方面,参加了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联合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组织的“协助者培训师”培训,这是自2020年起系列培训的最后一次,以分享和练习等方式,推动团队理解协助者角色、任务、能力要求。韩伟、杜玲、李慧涓等老师对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深入浅出地运用,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传播方面,质兰基金会陈楠老师指导我们在目标、受众、策略和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自我审视,建立环保公益传播共学群,帮助我们提升选题制作、案例梳理、内容撰写方面的实操能力。

项目管理方面,恒星伙伴计划导师祝丽华老师来疆参访,在机构发展与目标定位等方面提供了专业的分析和指点。团队一名成员学习并通过国际公益项目管理基础级认证(PMD L1)。

  • 公众传播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生态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加娜提·娥里亚思在参与我们项目点实践后,撰写的毕业论文获得新疆大学第二届社会工作专业案例大赛全校第一名。

我们参加了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新疆首届蒙新河狸论坛暨濒危物种保护交流会,新疆旅游交易博览会“旅游+公益”沙龙等活动,在行动源张兰英老师、新疆大学逯浩老师的支持下参加了第三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在这些平台上分享了我们在乡土生态文化对社区可持续发展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和思考。

 

2023年,机构微信公众号、微博共发表17篇文章,青河县融媒体青河好地方App、喀纳斯零距离、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新疆大学MSW教育中心、合一绿色基金会、北京食通社Foodthink公众号、塔克什肯镇国门学校、铁热克提乡中小学等媒体、合作伙伴,对社区生态文化传承、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青少年环境教育等工作进行了传播,总阅读数84308人。

  • 问题和挑战

负责财务的同事离职后,新人迟迟不能到位,财务管理上的压力一度很大。专职岗位改为兼职后,不少工作需要分担,暴露出团队在财务管理能力上的欠缺。

气候变化对社区的影响、可持续生计的需求、社区自豪感释放的愿望等,对我们如何加强社区需求与项目设计、机构使命的贴合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以生态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可持续社区的共建实践中,实践经历如何向经验历练,经验如何向知识生产,知识如何向行动转化,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