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一次特别的助学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自游人协会的25位大学生从北京出发,乘坐火车又转汽车,辗转几天抵达江布塔斯村时已是凌晨。

人大的老师和学生一直有帮助边远地区儿童助学的传统,这次选择的助学对象是我们工作的村子。来之前一个多月,乡政府巴兴书记就安排好了食宿。我和加娜提老师第二天去看看他们适应得如何。刚到大学生住的地方,他们就对着我和加老师一顿输出:

“村里的孩子一点都不认生,特别活跃。”

“他们一早就来串门,我已经认识了好几个小孩。”

“还抢我们零食,我的零食被抢去一半!”

“刚刚一起踢足球,我们4:6踢输了!”

看样子,当地孩子表现得出乎他们意料。我笑了笑,“这些孩子都是散养,没有城里孩子的娇气,他们很自然,身体也结实”。

“明天入户我们不担心了,已经和几个孩子说好给我们当翻译。”

“这边孩子好像都会说国语,都可以和我们交流。”

我们正说着话,几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女孩径直向我们走来,嘻嘻哈哈来找喜欢的哥哥姐姐玩,才认识一天,当地孩子却显得相当熟络。

村委会多次摸底,也准备好了推荐助学名单,接下来几天大学生要依次家访核对。两天后再见到大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入户见闻,显然他们已经遭受到不小的文化震撼:

“阿那尔别克和阿合卓力带着我们去访问他们的邻居朋友,我们问他可以带我们去哪几家,结果他们说了半天我们只听懂‘一家不那么臭的’和‘一家有点臭的’,小孩子的关注点就在这种地方。事实证明小孩子的话不能全信,我们去了以后其实也没什么异味。”

“有家奶奶听不懂汉语,但是人特别热情,邀请我们喝酸奶,我们都喝不习惯但还是强装镇定。奶奶的儿子在可可托海打工,丈夫是个手艺人,在山上放牧。我们看了他丈夫做手艺的工具,像老虎钳什么的。”

“在患病的巴丁奶奶家,我们听不到她对苦难的抱怨,哪怕面对癌症,奶奶的表述也只是说自己身体不大好。他们很感恩我们带来的帮助,她孙子更纯粹,说自己多么喜欢足球,多么喜欢唱歌跳舞。”

“我们去巴黑拉家,她妈妈正在刺绣,她爸爸做的皮鞭,编得平平整整,特别精致。巴黑拉给我们讲了哈萨克的传统婚礼,仪式感十足,前前后后居然要操办一整年。走的时候巴黑拉给我们每人一块酸奶疙瘩,虽然吃不惯,但她们真的好热情。”

这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牧民和大学生们想象中不一样,他们生活简单,感情直白而纯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就算生活不如意,也平静地接受生活倾倒在他们身上的喜怒哀乐。

“家访回来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巴兴书记,91年出生的书记头发白了不少,他和我们见完面又去忙别的了,临走前他看着周围带着村民做起来的工程,那种苦涩和甘甜交织在一起的神情,我能记很久。”

经过人大自游人协会大学生们的走访确认,最终有15位孩子获得上学的捐助,这些孩子大多数只有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照顾。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会每个月给每位孩子资助300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直到高中毕业,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9月孩子们已经收到了第一笔打款。人大自游人协会还和村委会、孩子监护人共建了一个微信群,了解孩子学习进展,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

祝愿村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成长!